英文的正確學習心態
台灣的學生,昔日學習英文,起碼必須歷經國中三年、高中三年以及大學四年的求學時期,如今更是向下延伸到小學三年級便開始,但是由於未能對症下藥,學習常常付諸東流,效果不彰卻是有目共賭,不爭的事實。
眾所皆知,近年來由於大量西化的結果,導致不論是英文電影或節目的引進、英文教學內容或設施的改善、英文工具書的精進、乃致於英文學習風氣的大幅提升,與一、二十年前來比較,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,超越甚多。因此,按照常理而言,我國學生的英文能力也應當相對地進步才是啊!
然而事與願違,且未得其利,先蒙其害:看到外國人能閃則閃,不敢開口,與其對談,寫封英文信件不知如何開頭,就算勉強寫完,內容也經常是錯誤百出;每年大學聯考,英文科吃鴨蛋者總不在少數,進了大學後,接觸到原文書,有如看到無字天書般無奈,而無法閱讀專業原文書籍者,更是多如牛毛,比比皆是,讓人心寒而不禁要問:到底毛病出在何處?而誰又應該站出來負責?
首先,讓我們平心靜氣地來仔細想想:我們學習英文的目地是為何呢?勿庸置疑地,就是為了溝通;但是絕大部份的學生,特別是家長們,大都僅僅是為了考試;考試只是為了測驗學習的成果,然而頓時卻顛倒成了僅為考試而被迫學習,雖學校考試會領導教學,但這種倒因為果的填鴨式學習,其最終效果必定會大打折扣。
想當然爾,大多數人均知英文的重要性,實因現今社會乃處於國際世界村時代,有心想要與外國人士溝通或在工作職場裡能夠更上一層樓者,毫無選擇地誓必要用其外國人士的語言,而其中又以英文為最。
那又將該如何使用英文與外國人士溝通呢?誓必要先聽懂後才能再講;然而大多數的學校以教文法及死背單字為主,卻跳過紮實且正確的基礎音素訓練,導致英文學習無法芧塞頓開;在這樣的教育制度環境之下的學生對輸入(input)較沒有問題,但輸出(output)便會慘遭滑鐵盧,有很大的障礙了。
我們的教育升學制度並不考你輸出,因此當你真正要用時就會不知所措,為時已晚了,而經過數次的挫敗後,學生便會對英文失去了信心,且現在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,如果目的僅僅是為了考試,那麼考試之後,便會忘個精光,學習宛如曇花一現,船過水無痕啦!換個角度而言,倘若學習其目的是首先為了表達,為了使用的話,那麼學什麼也都能學很快。
我舉雙手贊成兒童初學英文時,暫且先不要去學文法,先學習如何在句中排列位置之後,再單知道詞類,動詞時態就夠了,高深的文法應等邏輯能力較強時,於學習過程中再慢慢瞭解、應用並吸收;為數不少的國中生,甚至高中生患了文法恐懼症,原因無他,只因教學者太求好心切,在兒童學習英文初期,基礎發音未完全架設好之前,便揠苗助長,提前要國小生學習相形之下較為高深的文法,而不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,埋下英文文法艱深的印象;再加上填鴨式學法較易遺忘,導致考試不理想,而興趣大減,以致於乾脆索性就不學了。
台灣的英語教育太注重文法,從國中一年級學英文開始,歷經高中直到大學四年級,大約將近十年的時間,再加上很多人出國留學拿了學位回到台灣來;你仍會發現很多碰到外國人,還是不敢開口,他們總是缺乏自信,怕講出來的英文被人笑。
這只因國內英語教學太傾向於注重文法,而未在學習前期就先打下穩固的發音音素基礎,使得一個人要開口前就得要先想:什麼主詞啦!動詞啦!助動詞啦!受詞啦!等等,使你講一句英文以前,腦中就得像電腦似地翻來覆去,先要把那個句子在腦中組好後,才敢從嘴巴吐出來;反觀另一方面,在台灣的很多外國人會講中文,其實學習時間並不長,只是因為沒有文法去拖累其大腦思維,且外國人會暫時使用羅馬文字來拼字、拼音,因此他們看到中國人,也就敢琅琅上口了。
再者,老外講英文時大都會連音,因此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應該同時學習連音,才能在聽和說方面有明顯的進步,之後更可從你每天所待時間最多的環境裏,依序地學習其週圍事物的環境英文單字,只因為你每天接觸,所以不易忘記。
然而,基於前面所述,那是不是就不要去管學校考試了呢?其實不是的,只是英文學習有所謂輕重緩急的階段與步驟。初期為了奠定真正的英文實力,使得往後的英文吸收能力能夠扶搖直上,誓必要在國小2、3年級前打好音素基礎(詳見排列組合發音法的原理),音素基礎若是穩固,將會伴隨著強大的「自信心」與「成就感」,進而如虎添翼般地精進後來學習英文的速度,對英文也會產生興趣;日後倘若遇到艱深的英文,也會咬牙撐過去,如此一來,成績當然也會實質上真正地展現出來。
我曾經在其他篇文章提及:美國小朋友在出生後到開始牙牙學語前,腦袋瓜子會不斷地下意識接收外來的音素,直到上學學習文字,並開始轉換成知識為止;而這樣的中間歷程,便為美國兒童奠定了極為紮實的語言根基;然而台灣兒童並非出生在美國,所以並沒有接受到如此音素輸入的環境,且由於台灣兒童已經習慣使用中文來與人交談,甚至已達可用中文來閱讀的境界,此時,中文已經實質上成為台灣兒童的母語了。
況且,中文都在自然的台灣環境下,輕鬆地輸入腦中,所以當另外再學一種英文時,其英文單字便與中文母語產生極大的差異性,而變成一種陌生的外來符號;在這種情形下,普遍台灣學生便大都使用死記硬背的方式,許多學習者極易導致今天背明天忘的沮喪心情,而在學習英文初期更加深了厭惡英文的不良感覺。
此外,由於英文學習的初期,為數極多的英文教學者,並不知道音素基礎的重要性,因此只是一昧地照本宣科要求學生們死背、考試,其心態不外乎只想處理現階段的問題,反正國中、高中甚至是大學是屬於學生他們家的事。事實上,學習英文之前的音素根基奠定是最最重要的,假設未做好音素基礎訓練,那麼即便不論未來學習得多好,只要一段時間不使用,英文誓必極易在短期之間化為烏有。
曾與一位擔任國內連鎖補習班的英文教學顧問,閒聊她們的教學模式。這位教學顧問滔滔不絕的提及一連串看來似是而非的怪論:不外乎是強調他們的國小部,甚至於國中部;通過全民英檢有多高、考試拿多高分、程度到達幾級、可同步使用美國國小的教材……等等,族繁不及備載。
但就在聆聽完教學顧問的長篇大論之後,我問了她一句話:妳知不知道很多學生(包括妳的學生們),打從一開始學英文就缺乏兩種重要元素─「自信心」與「成就感」嗎?這將會導致不論現在的程度有多好,日後極易遺忘,因為國小時期的學生空檔較多,妳不趁這段時期把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轉化為海棉,讓日後學習可以不斷地自我吸收英文較為實際,而非只讓他們解決現階段的問題罷了,如果妳說的方法奏效,為何我在教高中部時(其中包含大量第一志願的高中生),又得要從頭重講,特別是學生們的音素部份;起因是絕大部份的高中生要處理的英文份量太大了,而時間不夠和國小音素基礎未打穩固導致吸收能力不佳是主要原因。就在我語重心長地講完後,那位教學顧問有如一陣晴天霹靂,頓時啞口無言。
在此,我無意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仍要向一些盡心盡力又敬業的英文老師致意,但我仍要不厭其煩地提醒:英文教學者並非聖人,因此常不自覺地犯了心態上的誤解,經常性地認為當初怎麼死記硬背來學習英文,便把模式死死地套用在其他學生身上,如此依樣畫葫蘆,削足適履,只會製造出一群痛不欲生的學習者。
要知道每個人的生長背景不同,大腦構造不同,也因此對某事物產生的興趣也不盡相同,(有的學生不僅對英文毫無興趣,而且是深絕痛恨到極點,希望與英文老死不相往來),而唯一共同的是大家都必須要接受英文教育。
教師們在當初學習英文的過程中,大都須歷經一番百思不得其解的摸索,後來才會找到較適合自己的路,如果能把霧裡看花摸索所耗費的時間去蕪存菁,不須再空花時間去徒勞摸索,(因為有些教師有時還在摸索的階段中,就被淘汰了),能夠直接延續已經架構好的英文規模,且規模也會不斷地擴大了,如此一來,受益的將會是廣大的下一代哦 ! !
Written by Suliwen